殷商时期: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看到较多“栗”字,表明板栗已出现在人类生活中。
距今1800万年前:在山东临朐山旺考古遗址发掘出世界上最早的板栗化石——中新世的大叶板栗化石。
距今9000年:河南裴李岗遗址发现遗存的栗果或完整的板栗。
距今7000年: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遗存的栗果或完整的板栗。
先秦时期:《山海经》《诗经》等文献有关于板栗的记载,表明当时板栗已被人们熟知和利用。
秦汉时期:《汉书》记载“种千树栗,其人与千户侯等”,板栗种植具一定规模,是财富象征,且是宫廷佳果和祭祀供品。
南北朝时期:《梁书•沈瑀》记载官府重视板栗栽培,推动其种植发展 。
唐代:医学名家孙思邈阐述板栗药用价值,称“栗,肾之果也,肾病宜食之;生食治腰、脚不遂”。
宋代:糖炒板栗开始流行,创始人相传是汴京商贩李和,南宋诗人陆游在《老学庵笔记》赞誉李和的糖炒板栗。
元代:文人熊梦祥在《析津志辑佚》中提到“紫荆关下有栗园,尤富”,表明板栗产量可观。
明代:官办与私人栗园相继出现,推动板栗产量提升,以“石子”炒栗的方式流行,为糖炒板栗工艺奠定基础。
清代:糖炒板栗文化蓬勃发展,文人墨客纷纷称赞,乾隆皇帝也曾写诗赞扬。
民国时期:糖炒板栗在老北京成为街头巷尾人人皆知的美食,“通三益”“聚顺和”“信义源”等老字号店铺将其工艺发扬光大。
新中国成立后:板栗产业曲折发展,改革开放以来,各地政府重视,通过推广优良品种等措施,显著提高板栗产量和质量,如北京密云板栗产业进行高接改良品种选优工作。